当一块Wi-Fi6芯片的核心技术被标价3.17亿元,当14名技术人员因窃取商业秘密身陷囹圄,当一家融资数亿的芯片公司因侵权彻底解散——2025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生效判决,给整个高科技行业敲响了最响亮的警钟。
        这不是一起普通的商业纠纷,华为海思耗时十年研发的Wi-Fi芯片技术,被前员工组团打包带走,最终催生出竞争对手尊湃公司。这场持续4年的侵权与维权战,暴露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管理漏洞,更是整个高科技领域商业秘密防护的普遍短板。今天,我们不只是复盘案件,更要拆解一套能落地的保密生存指南。
一、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搬家,从离职到获刑的4年时间线
        尊湃案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单点泄密,而是系统性窃密——从核心人员离职到组建团队,从技术转移到融资扩张,每一步都踩在法律与道德的红线边缘。我们根据公开新闻和资料梳理了关键节点背后的时间线:
        2011年,华为海思启动Wi-Fi芯片研发。这不是短平快的项目,而是投入巨额资金、集结顶尖工程师的十年磨一剑工程,最终沉淀下40余项核心技术,成为华为在无线通信领域的护城河。
        2021年2月,这场研发的核心参与者——海思射频芯片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一个月后,他就成立了尊湃通讯,主业直指Wi-Fi6芯片,与海思完全重合。更关键的是,尊湃首批20多名员工里,17人来自海思,其中不少人刚离职15天就入职,明显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这不是巧合,而是精准挖角:张某先拉拢4名海思旧部担任高管,分管技术、运营,再用高薪+期权吸引7名关键岗位工程师。这些人带着海思的技术记忆、设计思路,甚至通过在职同事曲线获取电路图、源代码——他们把文件拆分成小块,用私人邮箱发送,伪装成开源代码上传境外服务器,像蚂蚁搬家一样,把价值3.17亿的技术搬到了尊湃。
        2021年5月,华为察觉异常,火速发送律师函警告,但尊湃不仅没停手,反而在当年拿到高榕资本领投的近亿元天使轮融资。2022年又完成数亿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湖杉资本等知名机构。
        2022年,华为发现尊湃推出的Wi-Fi芯片,与自家产品的技术重合度超过90%,连独家的射频校准算法都一模一样。
        2023年起,维权进入快车道。7月,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冻结尊湃9500万存款;12月,上海公安认定其构成商业秘密犯罪;2024年4月,检察院提起公诉;2025年7月,法院一审判决:张某获刑6年、罚金300万,5年不准进芯片行业;4名高管判3-5年,罚金120-150万;9名员工缓刑,罚金20-100万;尊湃公司直接解散。
二、法律怎么判?拆解商业秘密犯罪的三大核心逻辑
        很多企业会问,为什么尊湃的行为构成刑事犯罪,而不只是民事侵权?其实,司法机关判断侵犯商业秘密罪,有一套清晰的逻辑,尊湃正好踩中了所有雷区。
        逻辑1、海思的技术,是法定的商业秘密吗?
        不是所有技术都能叫商业秘密,必须满足《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三大要件,海思的技术完全符合:
        秘密性:十年研发的40余项技术,从未公开过,既没发表论文,也没申请专利(专利会公开技术细节),完全处于非公知状态;
        价值性:这些技术直接决定Wi-Fi6芯片的性能,是华为抢占市场的核心——司法评估价值超3.17亿,不是小打小闹的技术;
        保密性:海思做了分层保护,给不同员工设不同权限,签竞业限制协议,对核心代码加密,这些措施符合与商业价值匹配的司法标准。
        简单说:这是海思的保密的核心资产,属于法定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严格保护。
        逻辑2、尊湃的技术,真的是“偷”来的吗?
        司法上用“实质相同+接触可能”来判断:
        接触可能:张某是海思射频部门前负责人,本身就掌握大量核心技术;后来挖来的7名员工,都是海思关键岗位的人,甚至能接触到电路图、测试报告;更有在职海思员工帮忙外泄资料——他们有明确的接触机会;
        实质相同: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做了专业鉴定,结论为尊湃芯片的40个关键技术点,和海思商业秘密的秘点重合度超90%。要知道,芯片技术研发充满不确定性,两家公司独立研发出90%相同的技术,概率几乎为零。这就像你刚写完一本小说,离职员工马上拿出一本情节、文字都几乎一样的书出版,很难用巧合解释。
        逻辑3、尊湃能证明技术是自己研发的吗?
        这里有个关键的举证责任逆转——当海思证明了有商业秘密+采取了保密措施+尊湃有侵权迹象,就该尊湃证明“我的技术是合法来的”,相关证据包括独立研发的日志、合法授权的合同等。但本案中,尊湃和14名被告人,拿不出任何有效证据。既没有研发过程的记录,也没有从第三方获取技术的证明,最终推定尊湃不是自己研发的。
三、企业该警惕什么?从海思漏洞看保密体系的3大短板
        很多人会疑惑,海思作为华为旗下的高科技公司,保密措施应该很完善,为什么还会出问题?其实,尊湃案暴露的短板,几乎是所有高科技企业的通病。
        短板1、技术防护防不住内部人
        尊湃用的窃密手段并不复杂,抄录、截屏、私人邮箱传文件、境外中转——这些都是内部人才能操作的。这类传统保密措施(如权限分级),能防外人,却防不住内部有心人,例如:
        在职员工可以“跨权限访问”。比如某个工程师,本来只负责封装技术,却能偷偷查看射频算法的资料;
        外发渠道难监控。私人微信、QQ、邮箱,甚至U盘拷贝,都可能成为泄密通道;
        泄密后难追溯。就算发现技术被偷,也难快速找到是谁泄露的、什么时候泄露的。
        短板2、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都有《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但尊湃案证明:签了协议不代表能防泄密,主要在于:
        竞业限制管不住人。海思的员工明明签了竞业协议,却还是在离职15天就入职尊湃,企业没有及时追责;
        离职审计走过场。员工离职时,没有严格核查其电脑、U盘里的资料,也没确认是否删除敏感文件;
        涉密流程无闭环。技术资料的传输、存储没有明确流程,比如谁能传、传给谁、用什么渠道传,都没有严格限制。
        短板3、员工保密意识和法律认知严重缺失
        本案中,很多员工的行为让人震惊,例如有人“白天在海思上班,晚上去尊湃加班”,有人帮着在职同事偷传资料,甚至在庭审时还试图辩解“只是借鉴了思路”。这背后是保密意识+法律认知的双重缺失,这些员工:
        不清楚窃密的真实代价。以为最多是赔钱,没想到会坐牢、被行业禁入;
        不理解商业秘密的边界。以为技术记在脑子里,离职后用没问题,却不知道记忆也是商业秘密的一部分;
        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偷偷传资料不会被发现,低估了企业和司法机关的调查能力。
四、升级防护,给高科技企业的保密生存指南
        尊湃案不是个案,而是警示。对于芯片、医药、AI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商业秘密就是生命线,必须搭建一套“防得住、查得清、打得赢”的防护体系。
        第一层、技术防御,从堵漏洞到全溯源
        不能只靠权限分级,要用技术手段把泄密路径全堵住,目前根据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采取的有如下措施:
        1.隐形水印
        在核心文档、代码里嵌入“员工ID+访问时间+设备编号”的隐形水印——就算被截图、拍照、转发,水印也不会消失。一旦发现泄密,通过水印能直接锁定谁在什么时候接触过这份资料。
        2.区块链存证
        可以让研发团队定期把代码、设计文档上传到蚂蚁链、至信链等司法认可的平台——这些记录不可篡改,能证明这项技术是自己先研发的。如果遇到侵权,不需要再费劲找研发日志,直接调区块链记录就行。现在很多头部科技公司,已经把区块链存证纳入日常研发工作流程。
        3.终端监控
        在员工电脑上装终端监控系统,设置预警规则。比如非工作时间访问敏感文件、一次下载超过10个核心文档、用私人邮箱发技术资料等,系统会立即报警,甚至自动冻结文件外发权限。这不是侵犯隐私,而是保护企业核心资产,司法实践中也认可这种措施。
        第二层、制度落地,从纸面条款到流程闭环
        制度的关键不是写得多全,而是执行得多严,从执行落地层面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涉密人员分级管理
        别让所有员工都能接触核心技术:把涉密人员分成“核心层(如技术总监)”“关键层(如研发组长)”“普通层(如助理工程师)”,不同层级给不同权限,比如普通层只能看“脱敏后的资料”,核心层才能看完整技术。
        2.离职流程三重审计
        员工离职时,必须过三关:
        ①电脑、U盘、云盘资料核查,删除敏感文件;
        ②签署《离职保密承诺书》,明确不得使用/泄露商业秘密;
        ③竞业限制提醒,告知违反的法律后果。如果是核心人员,还可以安排离职后回访,监控其就业动态。
        3.保密检查常态化
        每月抽查一次涉密流程。比如看谁跨权限访问了资料,看技术资料的传输记录,看员工是否按规定存储文件。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不等出事了才补救。
        第三层、人员管理,从义务告知到风险敬畏
        员工是最后一道防线,必须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泄密的代价,这需要从各个维度进行意识渗透,具体可参考如下措施:
        1.入职即划红线
        新员工入职时,除了签《保密协议》,还要专门讲解“什么是商业秘密”“哪些行为算泄密”——比如“不能把技术资料带回家”“不能和家人聊工作细节”“离职后不能用记忆中的技术”,提前划好法律红线。
        2.定期以案说法进行培训
        入职后定期开展培训,培训内容除了纯粹的法律条文,最好大量引用尊湃案、其他行业的泄密案例做培训。比如“某工程师因泄密被判2年,罚金50万”“某公司因技术被盗损失10亿”,让员工直观感受到后果有多严重。
        3.考核挂钩保密
        把保密表现纳入员工考核,如果一年内没出现泄密问题,给奖金;如果出现违规,扣绩效、甚至辞退。让保密从额外要求变成必做项。
五、维权不被动,发现泄密后,该怎么快速止损?
        海思从发现侵权到报案,间隔了近一年,这段时间里尊湃一直在融资、生产,损失不断扩大。其实,企业发现泄密迹象后,有“黄金72小时”,抓住了就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第一步、锁定证据,别等证据消失
        立即保存相关记录。比如员工的访问日志、文件传输记录、聊天记录;
        马上联系律师。让律师指导取证,避免因取证方式不合法导致证据无效;
        固定侵权产品。在律师指导下,买一份侵权方的产品,送到专业机构做技术鉴定,证明技术相同。
        第二步、启动法律程序,多管齐下
        行政投诉。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要求查处侵权行为,市场监管局有权查封侵权设备、调取资料;
        刑事报案。如果损失超过30万(刑事立案标准),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刑事责任——刑事案件的调查力度更大,能更快拿到关键证据;
        申请保全。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冻结侵权方存款)和行为保全(禁止侵权方生产、销售),前者防止对方转移资金,后者直接掐断侵权链路。
        第三步、商业反制,切断侵权补给线
        向供应链发函。给侵权方的供应商、代工厂、经销商发律师函,告知“继续合作可能构成共同侵权,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很多合作方怕担责,会主动终止合作;
        向投资方预警。如果侵权方在融资,向其投资人发函,说明核心技术存在权属争议——投资人很怕踩雷,很可能会停止投资或要求撤资;
        公开声明。在行业媒体、官网发布声明,说明侵权事实,避免客户误购侵权产品,同时也给其他潜在侵权者敲警钟。
六、行业启示
        尊湃案的意义,远不止14人获刑。它给整个高科技行业带来了三个重要启示:
        1.对企业,保密是长期投资,不是成本
        很多企业觉得做保密太花钱太麻烦,但比起技术被盗、企业倒闭的风险,保密投入不值一提。尤其是芯片、医药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行业,必须把商业秘密保护纳入战略规划,而不是出事后才补救。
        2.对投资机构,尽调要查技术来源,慎重考察团队背景
        尊湃能拿到数亿融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团队多来自海思。但这次案件提醒投资机构,尽调时不能只看团队光环,更要查核心技术的来源——是否有独立研发记录?是否存在权属争议?避免投到靠偷技术起家的公司,最后血本无归。
        3.对行业,构建保密生态,才能保护创新
        商业秘密保护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行业协会可以制定保密标准,企业之间可以共享泄密案例、防控经验,司法机关可以加大打击力度——只有让泄密者付出惨痛代价,让保护者有章可循,才能真正鼓励创新,让高科技行业健康发展。
        如果还有更多问题和意见,欢迎联系唐兰律师,进行沟通交流!


知识产权法律事务是我所的核心业务之一,团队律师分别是杨河律师、秦燕梅律师、马艳桃律师、邱琭律师、唐兰律师等,律师助理周良钰、严己、郑南坤。他们均具有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执业背景,精通知识产权理论,谙熟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专业技巧和实战经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不仅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传统知识产权领域,而且还在计算机软件、网络传输、域名、特许经营、影视音像、媒体文化等高新、边缘领域提供尖端的法律服务。  

        本所知识产权部入选“2023年度知识产权诉讼工作优秀团队”,已连续三年荣获此称号,这是对我所知识产权团队长期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充分肯定,我所知识产权团队将继续提升执业水平,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精湛的法律服务!

知识产权部
部分律师简介
杨河
        杨河律师,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第八届管委会主任、现任高级合伙人、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法学与环境学双学位。2001年开始律师执业,在知识产权领域具有极为丰富的经验,执业范围不仅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传统知识产权领域,还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网络传输、域名、特许经营、第十二届广东省律师协会竞争与反垄断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第九届广州市律师协会商标法律业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仲裁委仲裁员、广东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库专家、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律师调解员、广州市公益律师服务团成员、广东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专家库专家、广东省专利侵权判定专家库成员、广东知识产权事务律师专家库首批成员、广州大学法学院校外指导教师、广州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业人员、广州市天河区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

        主要社会职务:

第十二届广东省律师协会竞争与反垄断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第九届广州市律师协会商标法律业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仲裁委仲裁员、广东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库专家、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律师调解员、广州市公益律师服务团成员、广东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专家库专家、广东省专利侵权判定专家库成员、广东知识产权事务律师专家库首批成员、广州大学法学院校外指导教师、广州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业人员、广州市天河区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

        部分荣誉:
        2021-2024年度广东省知识产权诉讼工作优秀团队负责人、2022年度“广东省律师协会委员会优秀委员”、2020年度广州市律师协会商标专业委员会优秀委员、2018年广东省律师协会广东律师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代理人、2017年度广州市律师协会“业务成果奖”、2017年度广州市律师协会商标专业委员会“优秀专业(事务)委员会委员”、2017年度“广州市知识产权大律师”提名奖。
影视音像、媒体文化等高新、边缘领域。
秦燕梅律师
        秦燕梅律师为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系广东省律师协会著作权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律师协会商业秘密及隐私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自2015年开始从事法律工作,处理过大量民商事、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及非诉业务,其中代理的“meisuli.com”网络域名纠纷案入选2020年岭南知识产权诉讼优秀案例;九洲普惠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入选2021年岭南知识产权诉讼优秀案例及广州市律师协会2021年度业务成果奖;某旅游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入选2021年度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及广州市律师协会2022年度业务成果奖,涉知识产权合同“转让不破许可”案入选2023年度广东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及广州知识产权法院2023年十大典型案例;某动画片侵害著作权纠纷获2023年岭南知识产权诉讼典型案例;2023年度承办的知识产权案件获广州市律师协会2023年度业务成果奖。
马艳桃
        擅长知识产权非诉及诉讼业务领域。执业以来,一直专注知识产权领域。所代理的案件曾获“2021岭南知识产权诉讼优秀案例”、“广东知识产权协会2021 年度知识产权典型案例”、“2021  年商标授权确权司法保护优秀案例”等荣誉。
邱琭
    邱琭律师,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同时具备理工科背景及海外学习经历。曾就职于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与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负责公司的商标、专利、版权、反洗钱及风控合规等法律合规工作。目前为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专职律师,负责团队中知识产权及其他民商事法律的诉讼及非诉工作。目前在团队中主要负责知识产权系列案件的维权工作,维护了客户的合法权益。其中,代理的深圳市一般设计有限公司诉郭某的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件,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诉讼请求获得了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全额支持。

周良钰律师
        周良钰律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具备理工科与法学的复合学科背景,现为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及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专攻知识产权的确权、维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民商事诉讼。

严己

        严己律师,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法学院(获 LL.M.学位),具备国外知识产权法律背景,现为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在团队中负责处理商标权、不正当竞争、著作权及专利权诉讼案件及其他民商事案件。曾在代理机构担任涉外商标代理人,具有丰富的涉外商标非诉业务经验,擅长涉外商标申请、商标争议解决等法律服务,可为客户提供商标布局、维权等方面的建议方案。


供稿 | 杨河律师知识产权团队 郑南坤

编辑 | 林凯珊

审核 | 葉素筠

案件咨询
400-700-0148
* * * 发 送
* *
联系我们
020-66600890
greenleaflaw@126.com

法律咨询电话: 020-66600890

涉外业务咨询热线: 020-66600890

Read More About Us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34号

    关闭